1993年,已經45歲的石平湘以不畏從頭學起的魄力,懷著“科技報國,實業興邦”的初衷,創立華南特種氣體研究所,這便是廣東華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的雛形。

父親認為,既然我們要做氣體,就一定要做國產替代。中國必然會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這個路徑來發展,制造業越強,對氣體應用的要求就會越高。
石平湘帶領華特氣體,在國內一片空白的領域里,通過自主摸索,打破國外技術壟斷,成功研發出氬加二氧化碳。這不僅意味著華特氣體賺到了“第一桶金”,還成為了國產焊接技術升級發展的催化劑。
不斷地科技創新與技術突破,推動了華特氣體的快速發展。2000年,華特氣體開始致力于特種氣體研發,先后進入醫療市場、集成電路領域,并順利研發出用于半導體生產環節的電子特氣。
電子特氣一舉打破了外企的壟斷地位,奠定了華特氣體的行業標桿地位,助力華特氣體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正式打響,也成功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。

本質上,60%-70%的行業都需要用到氣體,每一個新應用都能帶來新市場,這讓我很興奮。
2009年,放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橄欖枝的石思慧,正式回國參與華特氣體的管理工作。長期在國外的學習和業務,讓她很洞悉當時企業管理上的漏洞,首先提出進行信息化改革,梳理優化財務流程,讓工作和檢查工作更便捷。
然而,要改變延續十余年的管理方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。
在保障日常工作任務正常完成的前提下,石思慧采取“特工隊伍”組建的形式,在企業內部選拔有意愿的年輕骨干,組建數字化信息化隊伍。

一個企業上ERP,不上就是等死,上了就是找死。你就憋著那口氣往前再走一步,也許就成了。
廣東華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石思慧
在石思慧不遺余力的推動下,華特氣體成為南海最早一批啟動數字化、信息化之路的民營企業。直至目前,華特氣體數字化進程已完成第一期戰略目標,基本實現所有業務流程線上化管理,實現全公司財務系統的統一化和規范化。華特氣體正逐步實現氣體自動化充裝、鋼瓶無人化搬運、智能倉儲、物流跨區域聯合調配和產品品質的全生命周期追溯體系,在數字化安全管理、智慧園區等方面持續重點發力,進一步擁抱數字化紅利。

數字化其實是華特從五個億到十個億、再到五十個億這個發展過程里面的基礎奠定。
立至今29年,華特氣體通過自主探索學習,在早期國內一片空白的氣體領域,一次又一次勇闖國內產品“無人區”,逐步帶動國內特種氣體國產替代進程,助力國內建筑、醫療、半導體等行業的騰飛。作為中國特種氣體國產化的先行者、國內特種氣體頭部企業,華特氣體將在兩代人的帶領下,繼續在特種氣體這個細分領域中,步履不停、勇往直前。
原文轉自佛山電視臺公眾號。